長白山管委會始終堅持以生態文明統攬各項工作,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不動搖,夯實強固生態根基功能;堅持以生態旅游為主導,培育壯大綠色經濟。圖為金秋時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山林枝葉繁茂,生機勃勃。
金秋時節,走進長白山。千山萬壑,層林盡染。 清爽宜人的徐風、輕舒漫卷的白云、金黃如蝶的秋葉、纖塵不染的秋水、游弋嬉戲的秋沙鴨……宛如走進色彩斑斕的油畫長廊。 這幅殊美畫卷,來自長白山管理委員會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的實踐探索。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長白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真抓實干,將“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實實在在地變成了“金山銀山”,成為我省東部綠色崛起的一面旗幟。 保護第一 生態優先 習近平總書記來我省視察時的殷殷囑托,為長白山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保護面前,再大的誘惑不動心;利益面前,再小的生態不破壞。”為了守護好我國東北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的生態系統平衡,長白山管委會鎖定目標: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勢強、綜合效益好、旅游特色化、全域高質量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生態根基如何夯實強固? 長白山管委會堅守“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硬道理,把保護好綠水青山作為第一責任、首要任務,扛在肩上。 自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立以來,當地累計投入50億元用于生態保護,實施重大生態保護項目130余個。 長白山管委會開展“紅松種源封閉保護”行動。他們舍棄了近500萬元的承包金,放棄了每年1億多元的經濟收益,全面禁止保護區內紅松果實承包采集行為,使生物鏈得到休養生息。 在松花江大峽谷綜合整治項目實施過程中,長白山斥資2億元拆除了區域內5家賓館,保護了松花江源頭的環境。 松花江大峽谷綜合整治、聚龍泉源頭地址遺跡保護修復、保護中華秋沙鴨、長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生態保護項目相繼實施,《長白山生態保護規劃》逐項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啟動,“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嚴格落實,強力抓好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整改,協同建立“層次清晰、標準明確、協作共治”的聯盟協調機制,提升森防信息化、現代化建設水平等一系列求真務實的舉措,讓長白山綠色發展的“接力棒”傳遞在城市、山林、鄉野…… “山好水好家就好”是長白山人最質樸的生態觀。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綠脈連接發展,讓人類融入自然”,長白山說到做到。如今,1586種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2639種野生植物在這里肆意生長,長白山生態優勢日益凸顯。 在傳承既有保護經驗的同時,長白山堅持與國際接軌,積極拓展生態保護國際合作。 前不久,“人與生物圈計劃”青年論壇吸引了來自82個國家的176名代表相聚長白山,這是繼長白山國際生態會議后,長白山生態寶庫再次聚焦國際視野。 層次更深、范圍更廣的生態保護國際視野,讓長白山在交流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近年來,長白山順利通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10年評估,被列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示范單位,長白山被譽為“世界名山、國際名鎮”。 生態旅游的“池北”版 綠色和白色,是長白山的底色。 然而,長白山旅游經濟的長足發展,絕非單純依賴生態資源。不斷求索的創新實踐成為當地邁向全域生態休閑度假經濟的“法寶”。 經過多年的品牌化打造,近一年來,長白山迎來了生態旅游的收獲季:長白山池北區(二道白河鎮)先后獲評“國際慢城”、全國4A級景區、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9月23日下午,記者抵達池北區。這是距離長白山北景區最近的小城,穿城而過的二道白河清澈見底,蜿蜒流淌,水里野鴨水鳥成群結隊,岸上樹木花草高低錯落。 池北區全城沒有紅綠燈,機動車車速不超過30邁,車輛禮讓行人。68公里自行車道與人行木棧道并行的慢行系統環繞全城,365公里的長白山慢行綠道、慢行系統成為連接景區與城區的生態連廊。 森工文化園,是池北區最具地方特色的一處景觀。它緊鄰美人松公園,位于城區主路旁。伐木經濟在長白山地區曾扮演著很長一段時間的“頂梁柱”角色。時代更迭,隨著國家停伐令的實行,伐木經濟迎來了還原碧水藍天生態建設的新時代。數十年爬冰臥雪、風餐露宿的伐木工人當上了護林員。 雖然,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但是森工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忘記。于是,長白山人用青銅雕像等藝術展示形式讓歷史與今天對話。他們通過能木則木、能石則石的環保型材料,在森工文化園再現了昔日林區場景。砍伐、鋸木、抬木、搬運等林業工人揮汗如雨的勞作形象栩栩如生,伐木工具、簡易的房屋住所也都等比例復原。置身在這個寓史于景的森工記憶長廊里,仿佛聽得到伐木的聲音,聽得見“向前走唉,嘿呦……”的林間號子。 游人留戀其間,看得見歲月的痕跡,讀得懂幾代人的奮斗,也感受得到經濟轉型的變遷。 為了實現從“去天池的必經之地”到生態休閑度假目的地的轉型,池北區在城區內陸續打造了32處景區,免費向游人開放。 風姿綽約的美人松公園里,百年老樹身姿挺拔;依山傍水的公園里,與大熊貓齊名的國寶級生物中華秋沙鴨游弋嬉戲;在天倫廣場,樹上松鼠造型的仿真音箱傳來輕輕柔柔的音樂……移步易景,相映成趣,彰顯著長白山的生態人文底色。 如今,池北區已成長為長白山最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和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這里不僅有著江南水鄉的娟秀氣息,也散發出歐洲發達國家小城鎮的閑情逸致。 山水林城相融、低碳節能慢行、人文氣息濃郁的綠色城市形態,讓人流連忘返。 在長白山,生態不再只是一個環保詞匯,它是民生,是經濟,是幸福指數。 2018年以來,長白山加速旅游轉型升級,著力激發綠色發展動能。他們面向全球發布實施“半年免費游”“一票游三天”等旅游惠民五條舉措;圍繞森林觀光、溫泉養生、生態養老、冰雪運動、商務會展等特色精品旅游經濟業態,推動生態旅游與教育、文化、體育、科普等領域深度融合,開發慢行、漫游、冰雪運動、溫泉養生等新型旅游產品,同時,以“年年辦賽事、月月有活動、人人都參與”的高頻率開展節事賽事活動。 旅游產品層出不窮,與城市內涵和底蘊共同成長,推動著長白山旅游由門票經濟向綜合經濟、由單一綠色向多元互補、由景區集中向全域拓展轉型升級。 今年上半年,長白山接待游客156.1萬人次,同比增長11%;實現旅游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10%。以生態打底,用產品支撐,“詩和遠方”在長白山華麗綻放。 帶動東部綠色崛起 8月6日上午,北京。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吉林專場新聞發布會。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答記者問時說,我們以“雙線”為紐帶,東西互濟、文旅互補,培育全域旅游“新名片”。我們把吉林全域旅游資源穿點成線,堅持“一湖、一山”(查干湖、長白山)聯動,冰雪、避暑互動。 如果說,生態旅游的“金扁擔”一頭挑起了“綠水青山”,一頭挑起了“冰天雪地”,成就了長白山經濟的高質量轉型。那么,長白山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所積累的經驗,能否與更多城市有機連接?在我省東部綠色轉型發展的快車道上,長白山還將創造哪些可能? 深入求解中,長白山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庫告訴記者,跳出“看山門、守山頭”的局限,敞開“天池求卓越、林海納百川”的胸襟,長白山積極融入全省發展大格局中,提出用更加開放的視野全力推動構建“大長白山發展共同體”。“我們希望通過打造環長白山生態旅游特色城鎮集群,開創東部區域聯動發展新局面,將旅游業打造成為東部經濟的支柱產業,把長白山建設成為具有東北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綠色轉型發展的引領區。” 打造經濟與生態聯動發展創新高地,理念觀念要更新,資源資本要整合,業態產品要升級,政策服務要集成。長白山人勇挑大梁,立志當好綠色崛起先行者。他們從資源比較優勢入手,聯合延邊、白山等地,共同打造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北斗七星鎮”全域旅游承接載體—— 在池北區、池西區、池南區打造了“樣板間”,推動城區旅游服務基地“生態人文合一、產城融合互動、風貌小而精美、功能配套齊全”標準化建設; 聯手安圖縣推進“長白山金代神廟遺址保護利用”文旅項目; 實施“智慧長白山”,讓大數據精準支撐生態旅游的深度體驗; 對接查干湖,探索游客互換流量經濟新模式; 申報國際冰雪體育賽事和高峰論壇,為東部城市融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三億人參加冰雪運動”“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作表率…… 長白山人甩開臂膀,播撒一粒粒綠色發展的種子。這些種子隨風飄蕩,正在長成一片林,匯成一片海……